共修四皈依功课

一切正法之根本——皈依

皈依是一切佛法大树之根本,贯穿在三乘佛法之中。”如果没有皈依,则持戒、忏罪、积资粮、发心等等所作都如同没有地基却要建摩天大楼。因此在学佛之初,首先应到一位具格上师处领受皈依之后,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。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,皈依是最高的法。过去有个喇嘛去阿底峡尊者处求法,尊者便问他过去曾学过什么法?喇嘛回答:“也没学过什么,只学了一个小小的皈依法。” 阿底峡尊者说:“如果皈依你都认为小的话,那么我这里也没有再高的法可以传给你 了。”

莲花生大师说:“一切法皆纳于皈依中,邪见者不知。”

「皈依」就是学习去依靠佛、法、僧,这是佛教各支派的根本共识基础。接着是发菩提心,这种无条件的慈爱与大悲,为了带领一切众生达到圆满解脱的发心,正是大乘佛教的基础。接着是透过实修,以清净个人过去恶行所产生的业果,以及积聚在道上前进所需要的正面能量。 念诵十万遍皈依祈请文,你会受到三宝的护持,在此生,任何不好的事都不会发生,而且愿望都会自然实现。仁慈的天人会保护你,而且所有可能对你有伤害的魔罗与障碍制造者都无法接近你。

从前有人抓到一个窃贼,将他痛打一顿。每打一拳,他就说一句「皈依祈请文」:

我皈依佛」,碰!一拳,

我皈依法」,碰!一拳,

我皈依僧」,碰!一拳。

将这些句子深深地植入窃贼的心中之后,就把他放了。那窃贼在桥下度过一夜,心中挥不去祈请文的一字一句,伴随着被痛打的记忆。他躺着休息,正好有一大群魔罗走近这座桥。突然他们惊叫道:「 这里有个皈依三宝的人!」于是全都尖叫地逃走了。   

要去除此生的病痛,没有比自内心深处真心皈依三宝更好的办法了,而且在来生,它会为你带来解脱与遍知。

2016年上师应善友祈请,在南京、临沂、青岛、北京、重庆、成都做了短暂的停留,具缘善友们,依上师的传承做了踏入佛门的皈依仪式。皈依后,若不修法,浪费了暇满难得的人身。我们先从第一步,修持”四皈依“开始。各位师兄在修持的过程中最好不要间断,坚持每天至少3遍,多则不限,直到满10万遍。做这个数据统计工具,方便记录大家每天的数量和总体数量增长,以增强大家修持的信心。


目标功课/每人:

四皈依( 十万)、莲师心咒( 十万)、金刚萨埵心咒( 四十万)、绿度母心咒( 100万)、文殊心咒( 100万

备注:总数十万,我们需要念诵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,代表有效数据十万。

上师开示:完成以上功课以后,再接闻思的法,我们修法上的违缘消除,障碍消除,修法就会比较顺利。

念诵四皈依:

藏文        汉文
喇嘛拉 迦森切喔; (皈依金刚上师)
桑杰拉 迦森切喔; (皈依佛)
丘拉 迦森切喔; (皈依法)
根灯拉 迦森切喔; (皈依僧)

持诵人姓名/法名: *

一:“四皈依”持诵数量(单位:遍)

汉文:皈依上师,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。

(此处仅填写阿拉伯数字,除去具体数字以外,其他文字请勿输入)

二:莲师心咒

嗡啊吽 班匝格热巴玛 色德吽

三:金刚萨埵心咒

嗡 班匝(尔) 萨埵吽

四:绿度母心咒

嗡 达咧 度大咧 度咧 梭哈

五:文殊心咒

嗡 阿惹 巴匝 纳德

六:其他一

七:其他二

八:其他三

记录日期 *

回向偈:

任意选择以下三种回向文中的一类做功德回向

一、

我速以此善,成就三宝尊。

愿将无余众,安置于佛地。

二、

此福已得一切智,摧伏一切过患敌,

生老病死犹涌涛,愿度有海诸有情。

三、

文殊师利勇猛智,普贤慧行亦复然,

我今回向诸善根,随彼一切常修学。

三世诸佛所称叹,如是最胜诸大愿,

我今回向诸善根,为得普贤殊胜行。

(三种回向偈,任意选择一种念诵都可以, 注:每一周至两周时间,最好念《普贤行愿品》颂词全文作回向一次。)

问:回向时,应念什么样的回向文才有功德?

答:无垢光尊者在《心性休息大车疏》中说: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谛实语,不是随随便便做的一般回向文。要么是佛经中的,要么是真正一地以上圣者造的。

龙树菩萨说:这八句两偈是整个《普贤行愿品》的精华。这种回向不但简单易行,同时又是相似的、清净的无毒回向。

或是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:“此福已得一切智,摧伏一切过患敌,生老病死犹涌涛,愿度有海诸有情。”(另一种翻译:此福愿获遍知果,摧毁一切过患敌,救度众生皆摆脱,生老病死三有海")

此偈是世尊在因地转为慈力国王布施自己血肉时的回向偈,我们这样随学而回向,可以得到殊胜的加持。

M6米乐体育-YY体育 普贤上师言教云:皈依之功德

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,何人仅仅皈依就播下了解脱种子,能够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,成为一切律仪之根本,一切功德之来源,暂时也能受到善法方面护法神的保护,并且一切所愿称心如意,经常不离三宝的光明而且能忆起宿世,今生来世安乐, 究竟获得佛果等有无量功德。如《皈依七十颂》云:“虽众皆可受戒律,然未皈依不可得。

  

历史数据统计查询